Friday 5 March 2010

夢裡不是客。


看Alice In Wonderland,想起了一些,是被遺忘的那一點點自我吧。

(此篇文章含有少量電影內容,不喜者勿讀。)

戲中的戲情,大概一百個觀眾,一百個都可以猜想得到。
還不是最終的「邪不勝正」。
可是,我覺得全片的重心主題,其實是要講「追尋真我」。

戲中的愛麗斯已經快將二十歲,被一個呆頭呆腦的貴族青年求婚。
愛發白日夢的她,根本未知道自己想做什麼?該走怎樣的一條人生路?

不只白日夢,就算是晚上的夢境,都經常困擾著愛麗斯。
她:自我懂事以來,就經常發著相同的一個夢...
故事裡,她的父親是個充滿聯想力而又有遠見有勇氣的人,可惜在她的少女時代就離世了。

愛麗斯雖然似她爸爸想法多多,卻未有能力去實踐,也許是她還未懂得去「確定自我」。
於是,由她再次掉進白兔先生的洞穴開始,歷險再次啟程。

原著之中(Alice'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的作者Lewis Carroll, 真名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, 是位數學家,在牛津大學教書。據說,他所寫的故事,都是為了逗朋友女兒Alice Lidell開心時的信口胡吹),就有提及毛毛蟲問愛麗斯:你是誰?
她有這樣的回答:'I can't xplain myself, I'm afraid, sir' said Alice, 'because I'm not myself, you see.'
愛麗斯似乎真的不確定自己就是「愛麗斯」。
而戲中,當她被老鼠質疑之時,她都認為自己未必是他們心目中的勇者愛麗斯。
人生的成長,總是充滿自疑及矛盾。

而矛盾的地方,就是已成年的愛麗斯,自以為事,經常說:this is my dream.
以為可以弄醒自己,就可以「返回」本來的世界;又不至被夢中的怪獸所傷。
可是,她的「夢」其實是「真」,她的歷險都是真的。
如是者,她只好硬著頭皮去應付每個挑戰。

其間,她遇到不同的人物,認識了同伴朋友。
又跟本來曾攻擊她的怪獸化敵為友,還在牠住的屋內取得寶劍。
那一幕,本來曾受怪獸所傷的愛麗斯,是極為害怕接近怪獸,怎料還得在牠脖子拿下取寶劍的鑰匙。
正好證明,人生在哪裡跌倒就得在哪裡站起來,這種老生常談的道理。

後來,她被眾人士"期待"出戰,要作他們的勇者救星。
可是她卻害怕起來,又質疑自己不是「那個愛麗斯」。
此時,白女皇跟愛麗斯說:你要自己作決定,你要自願才可成勇者,才可以去幫助我們殺死敵人。

後來,她更發現,「原來」她自懂事以來,就曾千百次到來這個Wonderland,只是,她總是在醒後就忘記了!大概,人都是善變的。Hatter (帽子先生)就跟將要返回人間的愛麗斯講:你一定會忘記我。

人懂得忘記,其實是好事,這可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。
可惜的是人類認真太善忘。
甚至忘記了自孩童時代已訂下了的夢想。

愛麗斯的歷險,就是諸如每個人投世為人之歷程之間,成長的故事。
就是希望探求「我是誰」。

要像愛麗斯一樣保存好奇心及勇氣,才可以在世上繼續奮力生活,留一頁美好的回憶。
正如愛麗斯所說:Now this is curious. What could a rabbit possibly be late for? [running after him] Please, sir!~
追逐兔子,開展一段人生大冒險。

'I could tell you my adventures — beginning from this morning,' said Alice a little timidly: 'but it's no use going back to yesterday, because I was a different person then.'
有時,人生要經過歷險,才可生出變化,才成為不一樣的自己。
回不到舊日,又有何可惜?

有時,還會遇到好像帽子先生Hatter或者隱身貓Cheshire Cat的朋友。
前者會問你:Why is a raven like a writing desk?
後者會告訴你:We're all mad here!!!!!

然而,我總是認為,許多時候,仙境(夢境) 不及現實荒誕離奇。
各有特色吧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題外的題內話:
記得小時候,大概是小學一年級時,跟我媽在北角某家圖書文具店留連,我「看中」了精裝的《愛麗斯夢遊仙境》,要媽送我。最終得呈。

後來,給最小的妹妹看,她每次看到變身蘑菇,都會嚇得哭起來。
但我自發現她有此反應之後,便「樂意不疲」地跟她玩這個「遊戲」。
原來,我都幾"變態"。
講完。